海参的生态习性
|
|
时间:2011/10/11 9:16:00
作者:
编辑:guoq
阅读:1084次 
语音编码:22741
|
|
一、 地理分布
海参的自然分布主要在北太平洋浅海,包括前苏联、日本、朝鲜海域和我国北部沿海。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半岛、河北秦皇岛、山东半岛沿海海域,地理分布的南端为连云港外海。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温、盐度的变化和栖息场所是否适宜。 海参对某些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很强的敏感性。当狂风暴雨来临前,它们常躲藏到石棚下或草丛中等安全的地方,待风浪平静后,再爬出来活动和摄食。小个体一般生活在较浅水域,大个体生活在较深水域;夏季水温较高时,有向深水移动的现象,这样有利于避开高温。
二、 栖息环境
在自然海区,海参多生活于水深为3~15m的浅海中,在辽宁及庙岛列岛栖息海域可深达35m。生活环境要求波流平稳、无淡水流入、海藻茂盛的岩礁底质,或大叶藻丛生的较硬的泥沙底、泥底,海水ph值为7.8~8.4,水温不高于28°C,冬季不结冰。
三、 体色与环境
海参体色变化很大,一般背面为黄褐色或棕褐色,腹面为浅黄褐色;此外还有黄绿色、赤褐色、灰白色,也有少数为白色、红色(俗称血参)等。海参的体色和形态与栖息环境有一定关系,一般呈褐色,但生活在岩石底的个体与生活在泥沙、混有贝壳及碎石底的个体相比较,前者的颜色往往较深。生活在海藻间者,常带有绿色,有时变成白色、赤褐色或紫褐色。生活在礁石底部水温较低地区的个体,肉刺多而高;生活在沙泥底质和水温较高地区的个体,体壁肥厚,较大。
四、 光线
随着昼夜光线强弱的变化,海参表现为明显的日节律性,对光线强度变化的反应较为灵敏,喜好弱光。在强光照射下往往呈现收缩状态;在阳光照射下往往隐藏在阴暗处,以避强光。在夜间或弱光条件下,海参摄食和活动明显活跃。
五、 夏眠
海参在水温大于20°C时,即迁移到海水较深处,隐藏于岩石间或草丛中不食不动,这种现象称为夏眠。成参或高龄参夏眠时,常到水深处,或钻入石堆内部,幼小个体夏眠的海水较浅;夏眠即将结束时,幼小个体先出来活动和摄食,大个体出来较晚。夏眠期的长短主要于水温的变化有关,山东沿岸海域海参的夏眠期一般在6月至10月初,同时也与海参大小有关,大个体夏眠时间长,小个体夏眠时间短。当年繁育的幼参不夏眠。 海参夏眠的临界水温在20°C左右。据观察,水温在20°C以上时,大个体海参首先夏眠,22°C以上时,小个体(体长10cm以下)海参陆续夏眠。在养殖条件下,在将要进入夏眠的水温附近(20~26°C),海参对天气的阴晴、风力的大小、光线的强弱变化等反应特别敏感,在连续阴天、风平浪静、光线较弱的条件下,已经夏眠的海参仍可大量出来摄食和活动。
六、 排脏和再生
海参受到强烈刺激时(如水质恶化、水温剧烈变化、离开海水时间过长、机械摩擦等),常把其内脏(消化器官、呼吸树等)全部由肛门排出来,这种现象称为排脏。排脏是海参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。海参在离开海水、干露时间过久时,其体壁会溶化(自溶),故采捕后应立即处理,不可久置。海参再生力很强,如环境合适,海参排脏后内脏可以再生。如把身体切成几段放回海水中,几个月后每段仍有可能再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。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