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淀区京西稻煮香“农业饭”收入增
|
|
时间:2011/11/7 16:21:00
作者:聂蕊
来源:海淀区农委
编辑:shench
阅读:721次 
语音编码:22919
|
|
10月底,海淀北部的上庄镇好不热闹:不少市民远离城市的喧嚣,来上庄观稻海、闻稻香、听蛙鸣、品御粥、喝米酒、吃自助烤串、享稻田风景、观农耕文化,分享京郊农民丰收的喜悦。
更乐呵的是上庄的农民:自从这里不止种水稻开始,他们的收入渠道一下多了起来——现代型都市农业让他们守着同一片稻田,可获得多次收入。京西稻如何煮香“农业饭”?记者来到上庄一探究竟。
抱团取暖:统一标准增收入
京西稻,是海淀区独有的地域品种,历来都是宫廷权贵才能享用的贡米,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建国后京西贡米摆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。但最开始,不少村民却为卖米发愁。
“不少村民跑过来让帮忙卖米,这么好的大米,怎么会卖不出去呢?”海淀区上庄镇西马坊村村委会主任魏海军找到了根结: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管理,生产物资、生产技术不好统一,致使京西贡米的质量参差不齐,难以发挥京西贡米的品牌优势。和上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沟通后,魏海军组织农户创建了北京上庄镇西马坊村水稻种植合作社。
统一良种供应及统一技术管理,提高了京西稻的产量,今年平均亩增收了50公斤。今年合作社稻谷收购价格为近4元/公斤,亩收入增加200元。450亩可增加经济效益9万元。通过京西稻精加工、统一包装销售及品牌宣传,促使京西贡米进入高端市场,平均每公斤已增值1.6元,亩增加经济效益520元,450亩增加了经济效益23.4万元。累计经济效益增加了30多万元。种植户年平均收入增加了2750元。同时推动了周边水稻种植村的标准化生产。辐射带动面积1500多亩,带动农户200余户。
土地流转:一片稻田多次获利
传统农业中,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。这对地处近郊、耕种面积不多的上庄并不是优势——随着城市用水的日益紧张,海淀区上庄西马坊村水稻种植面积锐减至日前450亩。按每亩水稻产大米八百斤、每斤大米3元计算,不刨除种子、肥料、人力成本等支出,每亩土地的收入在2400元左右。这样的收入和劳动强度并不成正比,这让很多村民纷纷放弃了种田,改为进城打工。
看着土地闲着,农民心里着急,魏海军更着急,如果自己种地,每亩地的毛收入2000多块钱,刨除支出,每亩地净收入不足两千。西马坊村的好做法是,让土地流转起来。
西马坊村与北京大道农业有限公司合作,全村450亩土地只有100多亩有农民自己耕种,其余300亩大道公司流转回来,每亩支付1500元钱,这是农民的第一份收入。
大道公司将流转回来的土地拿出一部分搞认养,服务企业大客户,这些地同样需要有农民耕种,农民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,获得第二份收入。
除了大客户认养土地,大道公司还搞起了采摘、乡土度假服务、原生态农庄等。不论再增加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,提供服务总是需要人,本地村民自然是首选。靠拓宽京西稻产业链,增加农业附加值,发展第三产业,农民获得了第三次收入。
大道公司经过包装、运营,使京西稻的品牌更高端、来上庄的人更多,上庄的知名度更高。更多的收入反补地区发展:修路、改善公用设施、改善环境……
农业循环:立体发展增产增收
同一片稻田,不仅可从经营主体的角度上获得多次收入,还可从种植、养殖、生态等多层面获得收入,形成了区域农业的循环。
海淀区西马坊小区域循环经济试验——以蚯蚓养殖为核心,辐射奶牛养殖、水稻种植、菜园种植、林下家禽养殖、现代生物制药等多方面,是新兴的农业模式探索。奶牛粪喂养蚯蚓,蚯蚓粪作为优质的土壤有机肥撒于稻田、菜园,蚯蚓本身可作生物制药原料,制药下脚料喂养家禽,林下牧草和植物秸秆喂养奶牛,奶牛产奶供给市民……最终形成了闭环循环经济链,零排放零污染。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、环境资源恶劣透支的危急境况下,此种模式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。
如今这碧绿的稻田和周边600余亩茂盛的生态林,僻静悠然,魏海军还打算在林间架设数套林下木屋、林下小厨、林下小菜园、环稻田自然水系等饮食休憩场地。到时,这个村就如同一个大物业公司。循环、持续地发展是他一直倡导的理念。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