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仙峪村“软硬兼实”让村庄更靓丽
|
|
时间:2013/9/12 9:28:00
作者:王芳 魏明俊
来源:农民日报
编辑:zhengym
阅读:1772次 
语音编码:26782
|
|
千米栈道碧翠成荫,万株花朵争芳吐艳……这一幅幅美景,再现了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田仙峪村的崭新风貌。那么他们是靠什么把昔日杂物乱堆、杂草丛生的村庄改变成为美丽村庄的呢? 硬投入大刀阔斧亮手笔 自2010年渤海镇长城国际文化村建设以来,田仙峪村抢抓契机,全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,先后修建健身公园两座,观景亭一座,休闲长廊200米,铺设林中山道10公里。种植各类树木、花卉1万余棵,铺设草坪5000平方米,实现了三季开花,四季见青。随后又修建观光河道1000米、木栈道800延米,对民居进行了统一粉饰,广告牌匾进行了规范化管理。 去今两年,田仙峪村又针对环境整治中存在的“顽疾”对症下药,筹措资金完成了近900平方米的村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及楼前绿化美化,同时对村北2000平方米的景观公园进行了重新绿化,栽植了柳树、西湖海棠等乔灌木2万余株,使之更加美丽多姿。 软着陆精打细算抓管理投资改善环境固然不易,但保持环境更难。全村上上下下800口人,光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得六、七吨,稍微一松劲,就可能出现反弹。为此村干部认为:“环境好坏关系全村的‘脸面’,在保持上绝不能‘掉链子’。”为此村里把5名保洁员、8名管水员、22名生态管护员整合使用,让他们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分别担负环境保洁任务,组成了一支45人的不用村里出钱的兼职保洁队。仅此一项,减轻了村里不少负担。 在利用“三员”管护街道“主动脉”的同时,村里还发挥党员、村民代表的“毛细血管”作用,形成“干部包片、管护员包街、党员及村民代表包胡同”的无缝化环境管护格局。 展成果 民俗旅游添人气 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,软件管理的逐步到位,环境管护的常态化举措,给这个秀美的小山村带来了清新和人气。 村里依托龙潭和珍珠泉两大天然泉水,大力发展以虹鳟鱼为特色美食的旅游接待业,已发展起民俗旅游接待户29家。村里还为村民兴办民俗旅游“开绿灯”,跑手续,提供方便,仅去年以来就新增民俗户10家。据悉,今年头8个月全村接待旅游人数已达8万人次以上。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