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|焦点需求|网上咨询|品种信息|实用技术|农业专家|市场信息|政策法规|民俗旅游|民生科技  
 
站内搜索:
 
您现在的位置是:   【栏目导航】 >> 畜禽水产养殖技术 >> 水产养殖 >> 其它 >>  养殖技术
鳜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
时间:2014/10/11 9:59:00  作者:    编辑:guoq  阅读:345次  语音编码:30204
    鳜鱼(Siniperca chuatsi)又名季花鱼,是我国的名贵鱼类,其肉质鲜美、无肌间刺、抗病力强、易于养殖、售价高,是高档宴席中的珍品。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已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,并取得了一定功效,但由于受种源及养殖技术的制约,发展相当缓慢。为满足大面积推广养鳜所需苗种,作者1999——2000年进行了鳜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,现将2年来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。
    1 材料与方法
    1.1 亲鱼培育及选择
    1.1.1 亲鱼培育 亲鱼用专塘进行培育,池面积为1000平方米,水深1.5米左右,池中有鲫鱼、鳑鮍等小型底层鱼,并定期投喂7厘米左右的鲢、鳙鱼种。每隔10——15天冲水1次,催产前一个月每隔2——3天冲水1次。
    为保证亲鱼池的溶氧充足,池中安装了增氧机。
    1.1.2 亲鱼选择 选择体质健壮、无伤的亲鳜,雄鱼一般2龄,雌鱼一般3龄以上。成熟的雄鱼,生殖孔外观呈点状小突,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,入水即散。成熟雌鱼生殖孔上呈“一”字形,腹部膨大,卵巢轮廓明显,生殖孔松驰,轻压腹部,松软而有弹性,腹中线下凹。
    1.2 催情、产卵及孵化
    1.2.1 催情 催情剂选用HCG+LRH—A,采用胸腔一次注射,剂量为HCG100单位十LRH—A50微克/千克,催产3批,分别于1999年6月7日、2000年6月9日、15日进行。催情情况见表1。
    1.2.2 产卵 将注射催情的亲鱼放入产卵池中,为避免亲鱼消耗过多的体力,保持静水16小时之后开始冲水,以促进亲鱼发情产卵。水温24——27℃效应时间为23——24小时,当集卵箱内有鱼卵出现,便可准备收卵。
    1.2.3 孵化 将受精卵放入环道中进行流水孵化,因鳜鱼受精卵为无粘性的半浮性卵,有油球、体积小、比重大、极易下沉,所以流水孵化时流速要相应大些,以鱼卵不下沉为宜。孵化用水一定要用60目的尼龙网过滤。在孵化过程中不断观察鱼卵的胚胎发育情况。在原肠中期检查受精率,出膜后计算孵化率。水温24——27℃,32小时左右破膜出苗。刚孵出的仔鱼全长3.2——4.1毫米,卵黄囊较大。出膜3天后的仔鱼有平衡能力,可平游,部分鱼苗开口摄食;4天后,全部能摄食。
    1.3 苗种培育 出膜后的仔鱼继续留在环道内培育,鳜鱼仔鱼喜食体小而偏长、游泳能力较弱的鱼苗,本试验选用鲂鱼苗作为鳜鱼的开口饵料,仔鱼在开口前1天,在环道内悬挂即将出膜的团头鲂“鱼巢”,开口后的前3天,连续投喂足量的团头鲂、草鱼水花,开口后第4——6天,改喂鲢、鳙鱼水花,第6天以后转入池塘中培育。池塘每天投喂数量充足的草鱼、鲢鱼苗,随着鳜鱼苗的长大,饲料鱼规格也相应加大。经过15——20天的培育,即可培育出体长2——3厘米的鱼苗。 鳜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,苗种培育期间,要使池水保持充足的溶氧,在环道培育要连续不断地加入新水,每天洗刷环道过滤网;池塘培育也要经常加注新水,以保持水质清新。发现鱼病要及时治疗。
    2 试验结果与讨论
    2.1 结果 1999——200年共催产3批,计38组,总产卵111万粒,3批鳜鱼分别出苗18万尾、20万尾、25万尾;孵化率分别为66%、59%、70%;培育出2——3厘米的鱼种分别6.1万尾、7.5万尾、10万尾,成活率分别为34%、38%、40%。
    2.2 讨论
    2.2.1 培育好亲鱼是鳜鱼人工繁殖的关键。3月中旬,鳜亲鱼应专塘强化培育,每隔几天投喂数量充足、适口的鲢、鳙鱼作为饵料鱼;定期冲水,加强水流刺激,加速亲鱼性腺发育。
    2.2.2 在山东地区,5月下旬当水温稳定在20℃以上就可进行人工催产。在可能的条件下,催产要尽量提早,最好同家鱼催产同步进行,保证有充足的饵料鱼。
    2.2.3 提高鳜鱼苗种成活率的关键是开口饵料,鳜鱼的开口饵料以刚出膜的鲂鱼、草鱼苗为佳,在鳜鱼破膜后的第2天开始对饵料鱼进行催产。
    2.2.4 苗种培育应选择水体较小的水泥池、孵化环道或网箱培育,保持水质清新,溶氧充足,最好有微流水,每日投喂充足适口的饵料鱼。
    2.2.5 孵化用水要进行过滤,防止剑水蚤进入,否则会严重危害脱膜或已经出膜的鳜鱼。 
 
*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、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*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* 北京农业信息网
*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*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* 北京长城网
 
 
主办单位: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
技术支持:北京智农天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