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|焦点需求|网上咨询|品种信息|实用技术|农业专家|市场信息|政策法规|民俗旅游|民生科技  
 
站内搜索:
 
您现在的位置是:   【栏目导航】 >> 农作物种植技术 >> 其它 >>  栽培技术
板蓝根高产栽培技术
时间:2017/4/24 15:11:00  作者:李丽琴  来源:河北沙河市农业局  编辑:shench  阅读:1716次  语音编码:38566
    板蓝根(常用别名:靛青根、蓝靛根、大青根)是一种中药材。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,通常在秋季进行采挖,炮制后可入药。  在中国各地均产。板蓝根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,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(Isatis  tinctoria  L.)的根;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(Baphicacanthus  cusia  (Nees)  Brem.)的根茎及根。其性寒,味先微甜后苦涩,具有清热解毒、预防感冒、利咽之功效.
    一、技术要点
    1.深翻整地合理施肥:板蓝根系深根植物,适宜温暖湿润的气候,抗旱耐寒,怕涝,水浸后容易烂根,一般的土壤都可以种植,但是最好选择土壤疏松,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。可以结合深翻整地合理施肥,每亩可以施农家肥3000~4000㎏,二铵15㎏,生物钾肥4㎏,均匀地撒到地内并深翻30㎝以上,再做成1m宽的平畦,这样有利于根部的生长,顺直、光滑,杈少。然后选择适宜时间播种。
    2.播种的时间与方法:板蓝根在北方适宜春播  ,并且应适时迟播,如果播种时间过早,抽薹开花早,不仅造成减产而且板蓝根的品质也会下降,最适宜的时间是4月20日~30日。播种前种子用40~50℃温水浸泡4小时左右后捞出用草木灰拌匀,在畦面上开一条行距20㎝,深1.5㎝的浅沟,将种子均匀的撒在沟中,覆土1㎝左右,略微镇压,适当浇水保湿。温度适宜,7~10天即可出苗。一般每亩用种量为2~2.5㎏。
    3.田间管理:
    (1).间苗定苗:出苗后,当苗高7~8㎝时按株距6~10㎝定苗,去弱留壮,缺苗补齐。苗高10~12㎝时结合中耕除草,按照株距6~9㎝行距10~15㎝定苗。
    (2).中耕除草:幼苗出土后浅耕,定苗后中耕。在杂草3~5叶时可以选择精禾草克类化学除草剂喷施除禾本科杂草,每亩用药40ml,兑水50kg喷雾。
    (3).追肥浇水:收大青叶为主的,每年要追肥3次,第一次是在定植后,在行间开浅沟,每亩施入10~15kg尿素,及时浇水保湿。第2.3次是在收完大青叶以后追肥,为使植株生长健壮旺盛可以用农家肥肥适当配施磷钾肥;收板蓝根为主的,在生长旺盛的时期不割大青叶,并且少施氮肥,适当配施磷钾肥和草木灰,以促进根部生长粗大,提高产量。
    二、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
    (1).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:
    霜霉病:该病在3~4月始发,在春夏梅雨季节尤其严重,主要危害板蓝根的叶部,病叶背面产生白色或灰白色霉状物,严重时叶鞘变成褐色,甚至枯萎。主要防治方法:排水降湿,控制氮肥用量。发病初期用70%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防治,或用杀毒矾800倍液喷雾防治,每隔7~10天一次,连喷2~3次。
    叶枯病:主要危害叶片,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,呈不规则黑褐色病斑迅速蔓延,至叶片枯死。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。发病前期可用50%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防治,每隔7~10天一次,连喷2~3次。该时期应多施磷钾肥。
    根腐病:5月中下旬开始发生,6~7月为盛期。常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,雨水浸泡致根部腐烂,整株枯死。发病初期可用50%多菌灵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菌1000倍液淋穴,幷拔除残株。
    (2).主要虫害的防治:菜粉蝶,俗称小菜蛾,主要危害叶片,5月份开始发生,尤以6月份危害严重。可以用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。 
    三、收获加工 
春播板蓝根在收根前可以收割2次叶子,第一次可在6月份中旬,当苗高20cm左右时从植株茎部距离地面2cm处收割,有利于新叶的生长;第二次可在8月中下旬。高温天气不宜收割,以免引起成片死亡。收割的叶子晒干后即成药用的大青叶,以叶大、颜色墨绿、干净、少破碎,无霉味者为佳。板蓝根应在入冬前选择晴天采挖,挖时一定要深刨,避免刨断根部。起土后,去除泥土茎叶,摊开晒至七八成干以后,扎成小捆再晒至全干。以根条长直、粗壮均匀、坚实粉足为佳。
    四、留种技术
    春播板蓝根应在入冬前采挖,选择无病、健壮的根条按照株行距30×40cm移栽到留种地里。留种地应选择避风、排水良好、阳光充足的地块。来年发棵时加强肥水管理,于6、7月份种子由黄转黑时,整株收割,晒干脱粒。收完种子的板蓝根已经木质化,不能再做药用。
 
*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、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*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* 北京农业信息网
*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*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* 北京长城网
 
 
主办单位: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
技术支持:北京智农天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