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病源是由病毒引起的,发病急、传播快(1-2天内发病率可达50%以上),死亡率高(在新发病区死亡率可达95%),会给养鸭场和专业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。
一、流行病学
本病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,也可经种蛋传播,或者由于购买发病场及有发病史的雏鸭引起发病,或者通过参观人员、饲养人员串舍和染有病毒的用具传播疾病。发病主要在3-25日龄,一般25日龄以后发病较少,但在江西省近年来不少地方也曾发现一个月以后的鸭发病的。
二、临床病症
潜伏期1-3天,突然发病,来势凶猛,发病迅速,多数在病发后的2-3天内大批死亡,1周以后逐渐减少,25一30日龄基本停息,也见30-40日龄的青年鸭仍在迁延发病和死亡。病初精神兴奋,发出怪叫声,喜饮水,逐渐精神萎顿、缩颈、不爱走动、眼睛半闭、昏睡、食欲废绝、拉白色稀粪,四肢抽搐,呈游泳样划动,头颈向后仰,有的共济失调在地上旋转;随后倒地侧卧,数分钟内即死亡。
三、剖检病变
主要表现在肝脏。肝肿大出血,肝的色泽随日龄长短有差异,1周龄以内的肝脏多为土黄色,质脆易碎,表面见条纹状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块和出血点,胆囊肿大,胆汁稀薄绿色,脾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,灰红色,血管明显,呈暗紫色树枝状。一周以上的雏鸭,肝脏肿大,有条纹状出血。
四、防治措施
1. 消毒预防。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,特别是对饲养员的流动、运输车辆的往来、用具和鸭舍垫草的卫生消毒尤为重要。对雏鸭进行自繁自养也是预防本病传入的好办法。所有的抗菌素对本病均无效。
2. 种鸭群弱毒疫苗接种。用北京农业大学潘文石等于1980年研制的鸡胚化弱毒株(DHV-41)给母鸭群接种,有免疫效果。方法是:给种鸭胸肌注射两次,间隔两周注射一次,每次1毫升。这些种鸭的抗体可以维持一至一年半之久。
3. 雏鸭的预防和治疗。雏鸭可用高免血清和高免蛋黄预防本病。初发病1-2天内接受治疗效果最佳,发病7天以后接受治疗效果不如前。高免蛋黄治疗量,可根据雏鸭日龄大小和病程长短而定。方法是:每羽在背部皮下注射1-2毫升,一次注射即可,疗效在90%以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