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|焦点需求|网上咨询|品种信息|实用技术|农业专家|市场信息|政策法规|民俗旅游|民生科技  
 
站内搜索:
 
您现在的位置是:   【栏目导航】 >> 农作物种植技术 >> 果品 >>  >>  病虫害防治
杏树“三虫一病”防治措施!
时间:2023/1/29 8:33:00  作者:未知  来源:果树种植技术  编辑:wfr  阅读:78次  语音编码:51915

(1)杏仁蜂

1)发生特点:杏仁蜂幼虫在杏核内蛀食杏仁,可将杏仁吃光,造成落果或果实干缩后挂在树上。该虫1年发生1代,以幼虫在园内落杏、杏核及枯干在树上的杏核内越冬越夏,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4月下旬化蛹,杏花落花后开始羽化,咬破杏核爬出。在杏果指头大小时成虫大量出现,随后在核皮与核仁之间产卵,卵期10天左右,幼虫孵化后在核内食害杏仁,6月上旬老熟,在杏核内越夏越冬。被害杏果5月上旬开始脱落或干缩在树上。幼虫期长达10个月,且均在杏核内,这对人工防治非常有利。

2)防治措施:彻底清园,秋季要彻底清扫杏园内的落杏、杏核,用竹竿彻底摘除树上未脱落的干杏,并集中烧毁,只要这一步做得彻底,可基本上消除次年杏仁蜂的危害,消灭越冬虫源。秋季结合杏园深翻,将落地杏核深埋在土中,可有效防止成虫羽化出土。用水选法淘汰被害杏核,因被害杏核较轻,入水后漂浮在水面上,可捞出集中烧毁或深埋。成虫羽化期喷洒45%丙溴·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、40%啶虫·毒乳油1500~2000倍液、20%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 5.7%甲维盐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。落花后向树上喷洒2.5%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~2000倍液,每隔7~10天喷1次,共喷2次,消灭成虫,防止产卵。

(2)朝鲜球坚蚧

1)发生特点:朝鲜球坚蚧以成虫、若虫固定在树体枝条上吸食汁液,枝条受害后皮层坏死干瘪凹陷,严重的造成枝条干枯死亡。该虫1年发生1代,以2龄若虫在枝条上越冬。次年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,群集在小枝上。4月上旬虫体开始膨大,分散为害,体背分泌蜡质。4月下旬是羽化盛期,雌雄交尾后,雄虫很快死亡,雌虫开始分泌黏液。5月上旬雌虫体逐渐变硬,形成介壳。5月上旬雌虫开始产卵,卵在5月中下旬开始孵化为若虫,孵化盛期在5月底至6月初。孵化出的若虫爬行到枝条、叶片和果实上为害,以2年生枝条上最多,到9月落叶前,若虫迁回到枝干上,分泌一层白色蜡质开始越冬。

2)防治措施:早春杏树发芽前全园均匀喷布5波美度石硫合剂。在休眠期彻底刮除老翘皮,剪除有虫枝,深埋或烧毁,对于初发生的杏园在5月上旬前用玉米芯或硬质刷子,擦刷越冬若虫。5月中下旬若虫孵化期,可选喷40%安民乐乳油或40%好劳力乳油1000~1500倍液,或0.2~0.3波美度石硫合剂。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,要尽量避开天敌的盛发期喷药,少喷广谱性杀虫剂,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,减轻对天敌的为害,要利用好天敌抑制其发生。

(3)天幕毛虫

1)发生特点:该虫1年发生1代,以幼虫在卵壳内越冬。翌年4月展叶时,幼虫破壳而出,群集为害,稍长大即吐丝拉网,夜间出来取食,脱皮于网上。近老熟时分散取食,白天往往群集于枝杈处静伏,夜间取食。幼虫受振动有假死坠地的习性,5—6月间结茧化蛹。蛹期12天左右。5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成虫,成虫有趋光性,羽化后即交尾产卵,卵完成胚胎发育后,以幼虫在壳内越冬。

2)防治措施:冬剪时注意剪掉小枝上的卵块,集中烧毁。利用幼虫的假死性可振落捕杀。利用成虫的趋光性,可在杏园设置黑光灯捕杀防治。在幼虫发生期可喷2000~3000倍的菊酯类农药,如20%菊马乳油2000倍液、2.5%功夫乳油(或2.5%敌杀死乳油)3000倍液、10%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等。

(4)杏疔病

1)发生特点:该病主要为害叶片、新梢、花和果实。病菌以孢子囊在病叶中越冬,挂在树上的病叶是该病主要的初次侵染源。春季子囊孢子借助风雨或气流传播,遇到适宜的条件很快侵入。随着幼枝及新叶的生长,菌丝在组织内蔓延,5月呈现症状,到10月叶变黑,并在叶片背面产生子囊壳越冬。该病1年只发生1次,没有二次侵染。

2)防治措施:结合冬季修剪,剪除病枝病叶病果,彻底清扫地面枯枝落叶病果,运出果园深埋或烧毁。第2年春季发病后,再次清除病枝、病叶、病果,连续3年彻底清除病枝病叶的杏园,可基本上控制杏疔病的发生。在春季萌芽前喷1~2次1∶5∶200倍波尔多液,从杏树展叶期开始,每隔15天左右喷1次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、30%绿得保胶悬剂400~500倍液、14%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等药剂,发病不重时喷1~2次药剂即可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。

 
*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、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*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* 北京农业信息网
*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*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* 北京长城网
 
 
主办单位: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
技术支持:北京智农天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