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|焦点需求|网上咨询|品种信息|实用技术|农业专家|市场信息|政策法规|民俗旅游|民生科技  
 
站内搜索:
 
您现在的位置是:   【栏目导航】 >> 农村生活常识 >>  致富信息
种了20年沙窝萝卜后,58岁的老郭在直播间里,干起“新农活”……
时间:2024/1/18 10:32:00  作者:鲍燕  来源:津云  编辑:wangjj  阅读:42次  语音编码:52499

    内容提要:1月初,天津的气温并不算太冷。在库房忙叨完2个大订单的装箱发货后,快到中午11点时,老郭又钻进了那辆里外都挂满了尘土的老款越野车,挂档、起步,后车轮挡板上残留的泥土打得车身当当响,阳光穿过武静公路旁的树,闪烁着洒进车里,从侧后方看向前,老郭黑色棉袄上的灰尘,被照得尤为显眼。

  1月初,天津的气温并不算太冷。在库房忙叨完2个大订单的装箱发货后,快到中午11点时,老郭又钻进了那辆里外都挂满了尘土的老款越野车,挂档、起步,后车轮挡板上残留的泥土打得车身当当响,阳光穿过武静公路旁的树,闪烁着洒进车里,从侧后方看向前,老郭黑色棉袄上的灰尘,被照得尤为显眼。

  “我种了20年沙窝萝卜,习惯了跟土啊泥啊打交道,可谁能想到,有一天我这快60岁的人,也能赶个时髦,开直播间,当上主播……”老郭说着就嘿嘿笑了起来。

  当越野车转入田间小路行驶了一两分钟后,他把车停在了一间大棚门口,熟练地从后备箱拎出三脚架,大步流星地走进棚里,一场“接地气儿”的沙窝萝卜直播,就此开始。

  这是58岁的郭芝振在直播间里,销售沙窝萝卜的第3个年头。从起先的手足无措,到现在的侃侃而谈;从开始的两三个看客,到如今的两三千位观众;从最初的寥寥订单,到目前的每天平均两三百单……直播间里的那些“新农活”,老郭正干得越来越带劲儿。

  萝卜脆甜可口,可酒香也怕巷子深

  这个季节的西青区辛口镇,因沙窝萝卜的上市,会比其他时候都要热闹、忙碌。沿着武静公路行驶到辛口镇境内,道路两侧,一个个立起的招牌、横幅和纸箱,都在提醒着过往的行人,这是沙窝萝卜“最正宗”的产地。

  郭芝振是土生土长的小沙窝村人,作为沙窝萝卜的主产区,老郭从小的生活就离不开萝卜,“我们这祖祖辈辈都种萝卜,我爷爷种,到我父亲时,他脑子活,研究育种提纯,是生产队的种萝卜的土专家。”

  老郭是家里最小的,上面3个哥哥,3个姐姐,从小受宠的他没怎么干过农活,初中毕业后就进了镇里的橡胶厂上班。工作一两年后,因为哥哥的农资店需要帮忙,他辞去了工作,跟着做起了小买卖。

  老郭与沙窝萝卜真正“熟络”是从2003年开始的。在大地里种沙窝萝卜有规矩,立秋种,霜降起,立冬前就要全部收完。可那一年,小沙窝村一个农户种晚了,到了霜降时萝卜才长了没多高,全收了也卖不上几个钱,只能硬着头皮挺着。为了萝卜不被冻坏,这个农户给萝卜搭上了层塑料布,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长出来的萝卜,不仅缨子不烂,吃起来还更水灵了。

  “因为这个时差,平时三五毛钱一斤的萝卜,卖到了3块钱一斤。”2004年,看到商机的郭芝振放弃了其他营生,把老郭家十五六亩地整合在一起,在陆地上起了两间大棚,开始试种,“第一年销量特别好,但第二年开始,种的人越来越多了,销量就下来了。”

  为了打开销路,老郭买了辆二手的“黄大发”面包车,拉着萝卜跑去北京、河北推销,那个年代没有导航,一路打听着到了北京的一处大型菜市场,可回程记忆出现了偏差,眼看着前边到了天安门,他才意识到自己走反了路。

  “酒香也怕巷子深,单靠这样跑不行。”那一刻,老郭有了更多想法。

  不会用电脑,却要把萝卜挂上网

  2009年,听当老师的亲戚说,网络浪潮正在席卷人们的生活,不少人开始了网购。老郭萌生出买电脑的想法。但电脑和网络,对于多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,更多的理解,是“游戏”的代名词。一些村民觉得他心思没用对地方,有点“不务正业”,老婆也说他“连拼音都拼不全,老老实实种地得了”,为此,老郭生了好几天闷气。

  看着老郭闹别扭,家人没办法,僵持了半个多月,只能同意买了台电脑。电脑确实让老郭距离在网上销售萝卜的想法,又进了一步,但看着键盘上那一堆认识和不认识的字母符号,他又犯了难。生活中没人咬文嚼字,萝卜的“卜”,他们会念成“bei”,可到了网络上,却不行。有一天,老郭想在微博上发一条销售沙窝萝卜的消息,“一指禅”在键盘上敲了半个小时,到了“卜”字,卡住了,“后来还是孩子帮忙弄的。”

  事实证明,老郭的电脑没白买。在微博上“营销”不到半年,有天晚上,老郭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,对方说在网上看到联系方式,想要订100箱沙窝萝卜,反复确认了数量和地址后,双方礼貌地挂断了电话。那一夜,老郭半宿没睡,100箱是他当时一个月的销量,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大单,老郭高兴,但也非常担心,网络上都是陌生人,万一对方是骗子可咋办?

  “第二天到了地方才知道,人家是房地产公司给员工发福利。放下货,拿到钱,回来的一路我心里那个美啊,唱了好几首歌。”说话间,老郭掏出手机,打开了微信朋友圈,“后来2012年有了微商之后,我也学着在朋友圈发广告。”

  直播间亮相,从害羞到轻车熟路

  在五六十岁的同辈人眼中,老郭是个网络“弄潮儿”。2021年,趁着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带货的火热,为了继续扩大沙窝萝卜的销量,从没刷过短视频的老郭,注册了抖音账号,一头扎了进去。

  每到沙窝萝卜销售的时候,只要一有时间,他就会窝在萝卜大棚或库房里,一个人一部手机一个支架,一场直播有时一两个小时,有时六七个小时。

  “沙窝的萝卜——赛鸭梨”,“沙窝的萝卜——嘎嘣脆”是天津人常说的两句歇后语,也是老郭面对镜头的开场白。随着直播间里的观众数量增多,老郭会讲到“沙窝萝卜”是天津农业名牌产品,已有600年种植历史,会讲到清脆可口、味甜多汁的沙窝萝卜,不仅是天津人餐桌上的常客,更是飞到了全国,乃至世界的无数张餐桌上……

  其实,面对手机侃侃而谈的本事并非一蹴而就,刚开始直播时,老郭很羞涩,不仅话说不利索,还闹出过笑话。

  带货的直播间会有一个黄色购物车标志,商品放在这个“小黄车”里,供粉丝们下单。可直播了半个月,老郭的直播间从没“挂”过“小黄车”。

  有天直播,一位粉丝忍不住问他:“老郭,你天天说沙窝萝卜好,你的小黄车呢?”看到这句话后,老郭懵了,“我也没黄车啊?”怕粉丝不信,他把手机从脚架上拿下来,对着路边老款越野车说,“你看,这是我的车,是银色的。”回家后老郭当个趣事跟家里人说,孩子乐着告诉他,人家问的是购物车,他才明白是啥意思。

  刚踏入直播间的几个月里,不熟悉直播规则,老郭也吃了苦头。直播不能说极限词,但他想让大家知道沙窝萝卜好吃,一不注意就会说‘最好吃’、‘特别好吃’,嘴比脑子快的代价是反复地“弹窗提醒”,和被关“小黑屋”强制停播。

  “直播也改变了我,原来都是随便说,现在话到嘴边,我会想想再说,这算不算职业病?”老郭打趣地反问后,自己也不禁笑了出来。

  当然,直播间里,老郭也收获了感动,不少粉丝吃过沙窝萝卜后,会在他发布的短视频下留言,或给他发私信,称赞他的萝卜好,感谢他的辛苦。每次看到这些话,老郭都会认真的回复一番,“大家的认可是前进的动力,该好好谢谢人家。”

  从早忙到晚,日均销量一万多斤

  这些年,老郭成了附近十里八村,甚至辛口镇的“网红”,不少想要做直播带货的村民,无论是同辈人,还是年轻人,都来找他“取经”,他也会言无不尽地分享自己的经验,老郭说,虽然有竞争,但大家一起努力,“沙窝萝卜”的名气越来越大,对每一个种植户来讲,都是大好事。

  随着直播带货的盛行,老郭直播间也越来越火热,赶上年节时,一场四五个小时的直播,就能销售一千多箱沙窝萝卜,哪怕忙得一天都没开直播,只凭粉丝们自行下单,他都会卖出几十箱,“平均下来,一天直播间卖两三百单不成问题。算上线下订购,每天销量都在1000多单,大概1万多斤萝卜。”

  正值沙窝萝卜销售旺季,老郭的库房里,十几个工人,从早晨7点多开始,就站在长长的铁案板旁。刚从地里摘下的一筐筐沙窝萝卜,拉回库房不等贮存,就被一一装箱、打包、发出。与库房一条武静公路之隔的斜对面,就是老郭的萝卜地,这三年,配合着销量,老郭又从同村邻居手中,流转了近百亩地。

  “我一共有110亩地的萝卜,现在已经收了80多亩了,沙窝萝卜一般会卖到春节后一个月左右,还剩这二三十亩,根本不够卖。”老郭的语气中有遗憾,也有骄傲,“这沙窝萝卜越来越火,我们现在日子也越过越好。2024年我打算再流转点土地,争取面积翻倍,种更多的沙窝萝卜……”

 
*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、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*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* 北京农业信息网
*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*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* 北京长城网
 
 
主办单位: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
技术支持:北京智农天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