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播种育苗
“绿华1号”小白菜可以育苗,也可以直播,为提高其商品性,棚室栽培一般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。因其苗期营养体较小,可直接撒播育苗也可以穴盘育苗。
1.撒播育苗
平畦长按南北向5~6m,宽1.2~1.5m。每畦内施足腐熟农家肥100kg,另加多元复合肥1kg,深刨使土肥混合均匀。在平畦上开2~3cm深的小沟,沟距8~10cm,将种子均匀撒入沟中,覆薄薄一层土,将种子覆盖上,然后用水阴湿土壤或用喷头喷洒,若棚室温度较高,加遮阴网,若温度低,可以加塑料薄膜,保水保温。
2.穴盘育苗
夏季育苗用基质草碳、蛭石、珍珠岩比例为2∶1∶1,冬季育苗基质用草碳、蛭石、珍珠岩比例为6∶1∶3。将基质拌好,最适宜的湿度是用手攥土成坨不散为宜。
将穴盘整齐平铺在地上,将拌好的基质装入穴盘,抚平表面,尽量装实。然后用喷头浇透水,将穴盘罗列起来,轻轻按压,在每个穴盘孔中央压出一个小坑,便于放种子。将种子播入盘中,一般每孔播2~3粒种子。最后薄薄覆上一层疏松细土,覆土要均匀,不宜过厚。夏季温度高时,采用遮阴网覆盖,冬季温度低用塑料薄膜覆盖苗盘,保水保温。
3.苗床管理
播种后至幼芽拱土注意保持苗床温度20℃左右,播种后3~5天出苗,立即揭去塑料薄膜,防止烧苗。苗床育苗种子密集,出苗密度大。穴盘苗精度高。
苗出土后,苗床温度白天控制在15℃~20℃,夜间10℃~15℃。间苗2次,第1次在幼苗出土7天左右,有1~2片真叶时,拔除密生苗,除去杂草。留苗距1~2cm。穴盘苗留双棵苗。这时苗根浅,吸收力弱,忌旱,每2~3天洒水一次,保持畦面湿润。第2次定苗,苗长至3叶一心时,拔除从生苗、弱苗、病苗,留苗距3~4cm,并结合浇水施肥一次。穴盘苗定单棵。
二、整地做畦
定植前对温室土壤耕翻晒垡,每亩施1500~2000kg腐熟农家肥做基肥,精细整地作畦。一般棚室栽培采用平畦,也可小高垄双行定植。定植的株行距按品种类型、土壤肥力不同灵活掌握,一般12cm×15cm或12cm×18cm。
三、定植
苗长到5~6片真叶时即可移栽定植。定植前,苗床要先浇湿,便于起苗,不伤根系,穴盘苗一般土成坨不散为湿度正好。苗床起苗用小铲切坨,尽量多带些土,不伤根系,成活率高。穴盘苗将苗带土坨同时取出。
移栽时,边起苗,边移栽,边浇定根水。先用小锄刨5~10cm深的小坑,将苗根系全部放入坑中,覆土,不要埋住苗心为宜,栽完一个畦子马上浇定根水。浇水要用缓水浇灌,防止根系被冲出。
四、田间管理
定植后3~5天内不可缺水,特别是夏季和早秋,定植后须连续3~4天每天早晚浇水,缓苗后根据土壤墒情适当浇水,保持土壤湿润。小白菜生长前期,应在浇水后中耕1~2次,浅铲土壤表面,促进根系透气生长。小白菜生育期短,在施足基肥基础上,旺盛生长期间追肥以勤施、轻施为佳,视小白菜长势用尿素或人粪尿作追肥,前淡后浓,每隔6~9天施1次。
四、病虫害防治
(一)主要病害
1.褐腐病
主要为害菜株外叶,多是接近地面的菜帮发病。病斑呈不规则形状,周围不太明显,褐色或黑褐色、凹陷。湿度大时病斑出现淡褐色蛛网状菌丝及菌核。发病严重时叶柄基部腐烂,一般造成叶片黄枯、脱落。白菜受害部接触后引起发病,主要借雨水、灌溉水、农具及农家肥传播。菜地积水或湿度大,通透性差,栽植过深,培土过多过湿,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发病重。
(1)农业综合防治
选择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消毒(用0.1%~0.3%高锰酸钾);加强田间管理,避免发芽期高温影响,苗床育苗采用遮阴降温或套种,幼苗期及时拔除病苗,结合农事操作及时拔除病株,摘除近地面的病叶,携出田外深埋或销毁,防止蔓延。合理的浇水降地温也可减少病毒病。
(2)药剂防治
发病初期喷5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、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14%络氨铜400倍液、40%双效灵500倍液、20%利克菌1500倍液、15%恶霉灵500倍液、30%苯噻氰(倍生)乳油1300倍液、35%福· 甲(立枯净)可湿性粉剂900倍液、50%农利灵或50%扑海因或5%井冈霉素600~800倍液。每隔5~7天喷施1次,连喷2~3次。
2.白锈病
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,发病初期在叶背面生稍隆起的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疱斑,即孢子堆。白锈菌在0~25℃均可萌发,潜育期7~10天。低温多雨,昼夜温差大露水重,连作或偏施氮肥,植株过密,通风好及地势低排水不良田块发病重。
(1)农业综合防治
与非十字花入蔬菜进行隔年轮作。蔬菜收获后,清除田间病残体,以减少菌源。
(2)化学防治
发病初期喷洒25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;或50%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;或58%甲霜灵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;或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每亩喷药液50~60L,隔10~15天1次,防治1~2次。
3.软腐病
主要危害叶片、柔嫩多汁组织及茎或根部。除呈水渍状或水渍半透明,后变褐软化腐烂,有的从茎基部或肥厚叶柄处发病,致全株萎蔫。通过雨水、灌溉水、带菌肥料、昆虫等传播,从菜株的伤口侵入。生产上久旱遇雨,或蹲苗过度,浇水过量都会造成伤口而发病。地表积水,土壤中缺少氧气,不利白菜根系发育或伤口木栓化则发病重。此外,还与小白菜品种、茬口、播期有关。一般白帮系统、连作地或低洼地及播种早的发病重。
(1)农业综合防治
选择株型高而直立,叶帮趋于青帮,较抗病毒病和霜霉病的小白菜品种,如高脚白、四月慢、青梗白等。
在播种前选晴天净地晒垄灭菌或覆盖地膜高温灭菌,不与重病田的十字花科重茬,避免黏土壤栽培,黏土地加炉灰、洒石灰改良土质。在整地作畦时,底肥要增施磷钾肥,畦面要整平整细,还应作窄畦和高畦进行播种和移栽。雨后要搞好清沟排水,防积水,忌施生粪或浓肥及氮素过多,并在高温多雨季节及时采收上市。
(2)化学防治
噻菌铜(龙克菌)20%噻菌铜悬浮剂75~100g对水15kg喷雾;氯溴异氰尿酸(消菌灵、菌毒清)50%可溶性粉剂、敌克松500~1000倍液或150倍的农抗120液喷雾,7~10天一次,防治效果也较好。在始发病菜田中心病株周围撒熟石灰,每亩用量为60kg,效果也较好。
(二)主要虫害
1.小菜蛾
初龄幼虫仅能取食叶肉,留下表皮,在菜叶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,称为“开天窗”。3~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,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。在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,影响包心。
(1)农业综合防治
合理布局,尽量避免小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,以免虫源周而复始。对苗田加强管理,及时防治,避免将虫源带入本田。蔬菜收获后,要及时处理残株败叶或立即翻耕,可消灭大量虫源。
(2)物理防治
小菜蛾有趋光性,在成虫发生期,每亩设置一盏黑光灯,可诱杀大量小菜蛾,减少虫源。
(3)生物防治
用苏云金杆菌防治,于幼虫3龄前(菜田要掌握该虫发育进程以确定防治适期,于卵盛期后7~15天,即卵孵化盛期至1~2龄幼虫高峰期)喷洒,即含活芽孢100亿/g或150亿/g的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,每亩用100~300g,稀释500~1000倍液喷雾;用HD-1制剂(苏云金杆菌的一个变种,即库尔斯泰克):该制剂含活孢子数为129亿/g,1∶1000倍液,每亩喷75L,气温25℃,48小时防效90%;用性诱剂防治小菜蛾:把诱芯放到菜田中,性信息素便缓慢挥发扩散,诱集附近小菜蛾雄虫;用小菜蛾绒茧蜂防治小菜蛾,在小菜蛾危害的菜田,释放绒茧蜂,可发挥天敌控制的效果;在卵孵盛期至2龄幼虫发生期,往叶背或心叶喷洒0.2%苦皮藤素乳油1000倍液或0.5%黎芦碱醇溶液800倍液、0.3%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、0.6%清源保(苦参碱、苦内酯)水剂300倍液、25%灭幼脲悬浮剂1000倍液。
(4)化学防治
3%啶虫脒(莫比朗)乳油1500倍液、2.5%多杀菌素(菜喜)悬浮剂1500倍液、10%虫螨腈(除尽)悬浮剂1200~1500倍液喷洒。
防治小菜蛾切忌单一种类的农药常年连续使用,应特别注意提倡生物防治,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。必须用化学农药时,一定做到交替使用或混用,以减缓抗药性产生。
2.菜青虫
菜青虫幼虫食叶,2龄前只能啃食叶肉,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。3龄后可蚕食整个叶片、轻则虫口累累,重则仅剩叶脉,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包心,造成减产。同时虫口还能导致软腐病。
(1)物理防治
提倡采用防虫网。
(2)生物防治
提倡保护菜青虫的天敌昆虫,利用菜青虫的天敌,可以把菜青虫长期控制在一个低水平,重点保护利用凤蝶金小蜂、微红绒茧蜂、广赤眼蜂、澳洲赤眼蜂等天敌;用菜青虫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,每亩用染有此病毒的五龄幼虫尸体10~30条,约3~5g,捣烂后对水40~50L,于1~3龄幼虫期、百株有虫10~100头时,喷洒到叶片两面,从定苗至收获共喷1~2次;喷洒1%苦参碱醇溶液800倍液、0.2%苦皮藤素乳油1000倍液或5%黎芦碱醇(虫螨灵)溶液800倍液、2.5%鱼藤酮乳油100倍液;也可喷洒青虫菌6号悬浮剂800倍液、绿盾高效8000IU/mg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0.5%楝素杀虫乳油800倍液;采用昆虫生长调节剂,如20%灭幼脲1号(除虫脲)或25%灭幼脲3号(苏脲1号)悬浮剂600~1000倍液,这类药一般作用缓慢,通常在虫龄变更时才使害虫死亡,因此应提前几天喷洒,药效可持续15天左右。
(3)化学防治
15%安打悬浮剂3000倍液、20%抑食肼(虫死净)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10%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,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。
3.蚜虫
在蔬菜叶背或留种株的嫩梢、嫩叶上为害,成虫及若虫在菜叶上刺吸汁液,造成节间变短、弯曲,幼叶向下畸形卷缩,使植株矮小,影响包心或结球,造成减产,同时传播病毒病,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蚜害本身。防治蚜虫宜尽早用药,将其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。
(1)农业综合防治
蔬菜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败叶,铲除杂草;菜地周围种植玉米屏障,可阻止蚜虫迁入。
(2)物理防治
利用蚜虫对黄色有较强趋性的原理,在田间设置黄板,上涂机油或其他黏性剂诱杀蚜虫;还可利用蚜虫对银灰色有负趋性的原理,在田间悬挂或覆盖银灰膜,每亩用膜5kg,在大棚周围挂银灰色薄膜条(10~15cm宽),每亩用膜1.5kg,驱避蚜虫;采用防虫纱网,主防蚜虫,兼防小菜蛾、菜青虫、甘蓝夜蛾、斜纹夜蛾、猿叶虫、黄条跳甲等。在棚室入口或通风口处,安装防虫网也有效。
(3)化学防治
由于蚜虫繁殖快,蔓延迅速,多在心叶及叶背皱缩处,药剂较难全面喷到。所以,在用药上应尽量选择兼有触杀、内吸、熏蒸三重作用的农药,且选择性强,仅对蚜虫有效,对天敌昆虫及桑蚕、蜜蜂等益虫无害,有助于田间的生态平衡,如国产50%高渗抗蚜威或抗蚜威,或英国的辟蚜雾(成分为抗蚜威)50%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有效,其他可选用10%吡虫啉(蚜克西、一片青、蚜虱净、广克净、蚜虱必净)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%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,使用氰戊菊酯的,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