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生态立区”是门头沟三大发展战略之一,今年,门头沟区制定印发了《门头沟区“十四五”时期低碳先锋试点工作方案》,炭厂村、白虎头村纳入低碳先锋试点,在首届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召开之际,北京青年报记者深入上述村庄就低碳实践进行蹲点调研。
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位于京西门头沟的浅山中,明末清初,这处村庄因成为皇宫御用木炭基地而得名“炭厂村”。从炭火缭绕的烧炭村,到低碳试点的生态村,这之间是一条怎样的实践路径?
北青报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,党的十八大以来,炭厂村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一方面“提质”,即下大力气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,让生态质量“提上去”;另一方面,留住“生态底色”,保证生态产品生产总值(以下简称GEP)不损失。通过这种理念最终实现“生态底色”和“村民受益”的“双保共赢”。
生态提质
臭水沟变身碧水塘坝
沿着蜿蜒的京拉线穿行,一路上,太行山山脉连绵起伏,永定河河水奔流不息。导航搜索神泉峡景区,炭厂村街口口袋公园是必经之地。村口处,即可见一处碧水塘坝与远山连在一起,塘坝水清可见底,一簇簇的小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,不禁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柳宗元在《小石潭记》里描述的水中鱼儿“皆若空游无所依”。
“这小鱼叫小白条,是野生鱼类,只有在生态水质特别好的地方才会栖息繁殖。”炭厂村党支部副书记付尚华介绍。之前,这里是一处断流的臭水沟,环境脏乱差,别说吸引游客,村民都避之不及。2013年开始,炭厂村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,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——
首先是清淤,其次是“留水”,门头沟有丰富的水资源,太行山脉也有丰富的泉水资源,但因为塘坝没有存水能力,水在村庄里留不住。付尚华介绍:“通过维修塘坝,增加垫层,修建雨洪工程,将水存住,增加了水资源的可用量,也营造起水景观,结合村镇排水沟工程和污水处理设施,改善了乡村水环境状况。”最后,村里还修建了边坡,种植了多种乔灌木。2010年至2021年,先后投资600万元,将健身广场、龙潭水库、村南路停车场、南坡健身广场等处进行绿化、美化,共计种植乔木2723株,灌木3328株,花卉15000平方米。形成碧水塘坝后,村里又引入了鲤鱼、栽种了睡莲,随着生态环境好转,仲夏夜渐渐可听见蛙鸣了,塘面莲叶上也可见红蜻蜓匍匐低飞了……
景无水不活。有了一塘清水,塘坝和通向景区的生态沟道相连,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。站在村口公园的凉亭内,借着石级造景打造的沟渠一步一景,置身其间,让人情不自禁想起邓丽君那甜美的歌声:“弯弯的小河,青青的山岗,依偎着小村庄”。
保护生态
低成本打造京西第一冰瀑
生态提质与合理开发并不矛盾。炭厂村秉承GEP不损失的理念发展旅游业。以神泉峡景区的差异化开发为例,11月、12月,次年1月、2月,这4个月村民没有工作,也没有收入。村委会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这段“空档期”变成旅游的“黄金期”?基于当地位于浅山区、冬天气温在零下十几度的现实,村里决定发展冰瀑观光。如果买水运水再造景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。于是村里把目光投向了神泉峡,这里依托永定河和太行山脉,“神泉”从高山上流下,泉水资源也十分丰富。
经过反复推演实验,村民们想到用水泵将泉水抽上山,到了11月底,山里气温骤降,抽上去的泉水很自然地结成了冰。随着天气愈加寒冷,冰层一层覆过一层,形成绝美冰瀑。值得一提的是,被抽上去的泉水不但对生态环境零破坏,第二年春季随着气候转暖,冰雪融化,还会对山顶上的植被进行滋养,也能更好地留住水资源,利用其第二年再造冰,形成良性循环。“这就是完全利用自然禀赋开发的景观,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破坏,是低碳实践的一个有益探索。”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。
付尚华介绍,按一般年份讲,仅在冰瀑开放的4个月,神泉峡景区客流量就可达11万人,营收360万元。他给北青报记者算了一笔账:打造冰瀑景观,需要用水泵将泉水抽到高处,夜间冰瀑照明也需要用电,再加上人工成本,以2021年为例,打造冰瀑总成本为100万元,而整个冬季神泉峡景区营收为360万元。
“开源”增绿
推动地区绿色高质量转型
四季有景,让旅游业成为炭厂村的支柱产业。受益于神泉峡景区,村里民宿和餐饮业迅速发展。截至目前,炭厂村具有接待能力的民宿户有28家。
炭厂村全面践行门头沟区“生态立区、文化兴区、科技强区”发展战略,持续谋划生态文明创新实践,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,全力推动地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。近年来,炭厂村综合推动节能改造措施,大力推进煤改清洁能源,村民供暖方式100%实现煤改电。村庄55户建筑采用保温材料,59户选择空气源储能方式,可实现每户室内每天节约1-2度电的效果。通过原宅基地改造工程,房屋达到抗震减灾、环保节能的效果,人居环境改善显著提升,增强村民“绿色获得感”。这些措施既留住了村民,也请进了游客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,炭厂村于去年摘得门头沟区第一批“两山”理论实践样板村荣誉,成为探索低碳乡村实践的样本村。
依托低碳景区,炭厂村出台股份合作制办法,村民们切实体会到了什么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2010年,村集体总收入达到536万元,人均所得5909元;2022年炭厂村经济总收入1476万元,人均劳动所得已经达到2万元。 |